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
这是周岭的第44篇原创文章
本文字数2852,阅读时间约4分钟
虽然本文标题写的是“如何提振注意力”,但我真正想说的,是如何通过一个细节的改变使自己变得更加“平和与聪慧”,从而大幅提高生命的质量。
我知道,你多少会有点不相信。
没关系,看完之后你会赞同的!
重新观察我们的注意力
我猜,大多数人都没有刻意观察过自己的注意力。
这是一个挺奇怪的问题。
因为注意力本身就是用来观察自己和外部世界的,哪来另外一个注意力去观察注意力本身呢?
不要惊讶,这可是我们人类特有的高级能力,学名叫“元认知能力”,简单地说就是反思能力。
反思可以让我们在事后复盘已发生的事情,回想当时的思考过程和漏洞,从中找出问题症结,让自己不断提高。
你可以想像有另外一个自己像卫星一样环绕在自己周围,随时观察自己的一思一想、一言一行。形象地说,这就是元认知能力。
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运用一次“元认知能力”,重新观察我们的注意力,看看会有什么收获?
不难发现,我们会经常处于这样一种状态——身体做着A,脑子却想着B,俗称分心、开小差。
跑步的时候,手脚在动,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;
吃饭的时候,嘴巴在动,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;
读书的时候,眼睛在动,思绪却在另一个场景中遨游;
睡觉的时候,身体不动,念头却像瀑布一样蜂拥而来;
……
这些场景司空见惯吧!你可能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,甚至有人还对自己能一心二用沾沾自喜!
然而这种“做A想B”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损害着我们的平和与聪慧,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、渐生愚钝。
可以说,某种意义上,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。
“行动”如躯体,“感受”如灵魂
为了更清晰地看清这一点,我们试着对一份注意力进行“分解”。
做任何一件事,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两部分:“行动”和“感受”。比如:
跑步时,跑是行动,剩下的是感受;
吃饭时,吃是行动,剩下的是感受;
读书时,读是行动,剩下的是感受;
睡觉时,睡是行动,剩下的是感受;
……
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这样拆分。
起初,二者是统一的,我们会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,全身心地去感受这件事情,注意力全部放在和当前事物相关的事情上。跑就是跑,吃就是吃,睡就是睡……那时的我们善于投入,敏于接受,平和无忧,灵性十足。
如果你想不起来,可以看看身边的孩子,他们通常都是这样的。
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,在行动上花费的注意力就越来越少,剩余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多。
我们开始逐渐失去耐心,想同时做更多的事情,于是不再去感受行动,转而将它用于其它的思考。
分心逐渐代替了感受,身心开始分离。
缺少感受的行动,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。凡事都变得心不在焉、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、食而不知其味。
更准确地说,是躯壳内装了一个混乱的灵魂。
这个灵魂总是“做A想B”。开车的时候走神,走路的时候走神,跟人说话的时候走神,睡觉的时候走神……无时无刻,都在走神!
走神时,行动失去感知,缺少了回馈,注意力无法形成闭环,于是渐渐变得麻木或走形。
不妨现在就感受一下自己:是不是身体有一部分始终是僵的,神情有一块始终是紧的?
走神,通常是因为觉得当下太无聊,继而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,或觉得当下太痛苦,继而追求更舒适的事情,但身体受困于现实,只好在脑子里天马行空。
这种目的注定脑子里产生的,只能是无用的幻想和担忧。
好好回顾一下:走神那会儿确实很爽,但过后是不是焦虑越来越多,而耐心越来越少?
只因为舍弃了感受,就变得感知麻木,烦恼渐生,这不是最大的损失吗?
收回感受,进入心流
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,我们的注意力分为“行动和感受”两个部分,并且“感受”一旦被“分心”代替,生活质量其实已经发生巨变。
我们感觉不到,是因为它已经像一个背景噪音一样存在多年,如果不觉醒、不觉知,或许还以为这是正常的。
得道者说:得道前,砍柴时惦记着挑水,挑水时惦记着做饭;得道后,砍柴即砍柴,担水即担水,做饭即做饭。
这就是觉醒和觉知。
所谓得道就是重新回到本源:行为与感受合一,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。
全身心投入不仅能够减少人的烦恼,还可以让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,从而变得更加聪慧。
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,通常专注力也更强,在学习时会有意无意地调动各种感官来吸取知识。
比如他们在记单词的时候,一定不是只用眼睛看,而是会用嘴说,用笔写,这种全感官投入的效率就比其他人高很多。
那些有所成就的人,通常也在这个行为模式上更倾向于合一,使自己能够瞬间沉浸到行动中,更敏锐地感知问题和技能要领,从而持续地领先他人。
开车30年出租车司机的车技或许和三五年水平的驾驶员无异;
从业10年外科医生的医术也许不见得比年轻医生高到哪里去;
练习过一万小时钢琴的选手可能和练习过六千小时的人持平;
……
能力的提高从来不由练习数量决定。
在分心走神、感知麻木的状态下练琴十遍,也不比在全身心投入状态专注核心难点练习两三遍。
这也是刻意练习的原则。
身心分离的人,喜欢在舒适区,无回馈的“走形式”,不自觉地损耗自己的聪慧。身心合一的人,更容易跳出舒适区,在心流状态下快速提高自己。
那些难点啊、困惑啊,原本是奈何不了你的,你若注意力足够专注,身心足够合一,早就把它们击得粉碎。
一步落后,步步落后, 多年积累,细思极恐啊!
从长远看,这一个小小的行为模式差别,可能早就注定了你今后成就的深浅。
如果早知道注意力的运用原理,或许今天的你会是更好的你!
不过现在知道也不晚!只要勤加练习,就能即刻发生转变,只要足够耐心,必能创造更好的生活。
关键是,无需改变太多,只要一招即可:把感受收回到行动上。
跑步时,把感受收回来,悉心感受身体,就能发现动作的僵硬之处。刻意调整,就能让自己跑得更加放松、省力和流畅,即便当时很痛苦,也不要逃避,继续感受,会发现痛苦感并没有那么强,甚至会越跑越兴奋,这些改进在缺少感受的情况下是无法感知到的。
睡觉时,把感受收回来,悉心感受身体,就能发现身体的紧张之处。体会自己的头、手、脚和身体每次随呼吸释放出来的幽幽压力,一点力气都不用,沉沉地下坠,不一会儿你就会进入梦乡,并且会睡得非常舒适。如果仔细观察,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,他们天生就会把感受放到当下的行动上。
还有开车、学习、吃饭、谈话、观察、思考……等等,都是如此!
慢慢练习全身心投入,烦恼就会慢慢减少,精力更加专注,情绪更加平和、身体更加柔软、感知更加灵敏、思考更加深入……
这个细节习惯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,改变了它就相当从底层改变了自己行为模式,其力量不可小觑。
而且习惯会自我巩固,越用越强。刻意练习,定会使你惊讶于自己的改变!
总结
看过我之前文章的读者,可能会意识到这篇文章是对《当下的力量》一文的实践。
《当下的力量》向我们展示了专注当下的神奇力量,但如何操作还不够具体。现在,我们有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论:
任何一个注意力都由“行动”和“感受”两部分组成;
人天生喜欢追求有意思和舒适,会不自觉地将“分心”替代“感受”;
“行动”和“感受”分离,犹如躯壳失去了灵魂;
“行动”和“分心”结合,犹如躯壳装了混乱的灵魂;
将“感受”收回“行动”,注意力就会收到反馈、形成闭环,产生平和与心流;
这是一个底层习惯,一处改变则处处改变。